日前,杭州至德清市域铁路工程土建施工I标段首台盾构在德清高铁站始发,标志着该工程正式进入隧道区间盾构施工阶段。将来,湖州市民从这里出发,可实现杭州地铁10号线同台换乘,60分钟内抵达杭州中心城区。
今年9月22日,合杭高铁湖州至杭州段开通运营。自此,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铁路动脉串联起西湖和太湖,“同城梦”呼之欲出。
纵观杭州都市圈15年发展史,“融合”的每一步,都与大交通、大通道有关。如今,更密集的高铁网、城市轨道网、高速路网,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让杭州都市圈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同城圈”。
织密“一张网”
轨道上的都市圈疾驰而来
国内外的诸多前例 证明,当城市运营的线路里程迈入500公里级别,“轨道上的都市圈”将成为扩容城市边界的新切口。 如今,朝着669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进发,杭州正迈向中心化、大型化、都市圈化,打造城镇化发展格局。
2021年6月28日,随着杭州地铁8号线、杭海、杭绍城际铁路开通,杭州、嘉兴、绍兴三地轨道交通网络联通,“1小时通勤圈”自此形成。数据显示,杭绍、杭海城际铁路日均客流超过2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跨城通勤的乘客。
运行的城铁,同步拉近时空和心理距离,也让横亘于三城之间的“边界感”逐渐消弭。这一点,海宁市城投集团员工董钦体会深刻。以往,他经常先从杭州东搭乘高铁到桐乡,再打车回海宁,现在可以坐地铁就可以来回。用他的话说,这两个地缘相近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像是一个城市了。
交通内核的强劲升级,让城市与城市间同频共振。在曾经的传统家纺、服装生产重镇——海宁许村镇,数字经济新风扑面而来。两个城铁站之间、占地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对标杭州未来科技城和滨江高新区,杭海数字新城拔地而起。截至目前,杭海数字新城累计对接省内外科技企业超2000家,精准铆定重点企业400余家,注册数字企业91家。
还有更多好消息接踵而来—杭衢铁路常山江特大桥于上月底合龙,预计明年全线通车;杭德市域铁路工程正式进入隧道区间盾构施工阶段,为实现2026年通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杭州都市圈交通专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做好轨道交通网衔接融合,推进建设无缝衔接的换乘枢纽和站点,推动轨道交通“一张网”运营管理。
增强“幸福感”
更高质量的出行体验
道路之于城市,如韵脚之于诗。 可以说,公路交通是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基础。
11月30日上午10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曹娥江特大桥顺利实现合龙,为项目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形象进度已达81.1%,计划于2023年建成通车。
作为浙江省目前交通工程建设单体投资最大的PPP项目,杭绍甬智慧高速总长52.81公里,预留设计时速达到140公里。 未来,沿着这条高速从杭州出发,环杭州湾向东行驶,可以横穿杭绍甬三地的核心腹地。 若一切条件具备,杭州至宁波的车程可缩短至一小时左右。 它同时也是全国首条支持无人驾驶的“智慧高速”,为更高质量的出行提供实践方案。
十五年来,随着都市圈不断增容提质,在交通助力下,城市框架也不断延伸着“触角”——从地图上看,杭州绕城西复线连接练杭、杭宁、杭长、杭徽、杭新景、杭金衢、诸永等7条高速公路,完善了环向路网体系; 临金高速连接杭徽、杭新景、杭金衢及金丽温高速公路,在浙中西南地区、安徽东南地区和江苏省西部之间形成一条快速通道; 年底前,千黄高速公路通车后,杭新景高速千岛湖支线变为干线公路,成为都市圈内杭州与黄山第二条通道。 此外,还有杭州都市区中环、临建高速等多个重要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交通一体化中,有跨越山海的宏大现场,也有小桥流水的润物无声。 在绍兴柯桥的安昌古镇公交站,绍兴人徐洁搭上了柯桥区安昌公交站至杭州钱塘新区(下沙大学城)公交专线。 “弟弟在杭州念书,几乎每周都要往返杭绍两地。 ”在徐洁眼里,这条开通不足一年的公交线路拉近了亲情的距离。
这仅仅是城市间“畅通微循环”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104国道杭州河庄至衙前段工可已批复; 104国道海宁许村至钱塘河庄段已完成线位论证,正按照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据杭州都市圈交通专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开展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毗邻地区,如临平-海宁,临平-桐乡,萧山-绍兴等地的路网衔接规划研究,织就一张体系完整、四通八达、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筑梦新时代
多个城市乘“铁”而起
得枢纽者得天下。
2022年9月,杭州西站枢纽、合杭高铁湖杭段、杭州机场轨道快线、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工程等“两点两线”重大项目同时投运,开启“站城融合”新时代。从长远看,西站身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从这里引出的铁路线北衔北京、东临上海、西通武汉、南抵温州。可以说,西站快速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禀赋,紧密了杭州都市圈的交通联系,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交通枢纽加速城市发展脉动,这一点在嵊州新昌站同样得以体现。今年1月,随着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在嵊州、新昌的交界处,一座崭新的高铁站——嵊州新昌站雄姿初现。这也意味着,两地从此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拥抱“高铁时代”。
时空距离的缩短,让高铁沿线城市的产业、教育、旅游等资源得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共享。基于此,各地正不约而同打造“高铁经济”。比如,华东地区最大的高铁新城城市综合体之一——嵊州高铁新城项目建设正高歌猛进,成为嵊新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在新昌,以距离高铁站场3到5公里为半径,新昌未来科技城正在谋划建设中。政府将在此地引导龙头企业就近打造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
值得期待的是,在杭州都市圈,更多打开城市框架的想象即将照进现实。比如,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北起嘉兴桐乡,南至绍兴柯桥,途经嘉兴海宁、杭州钱塘区和萧山区,已于今年1月实现萧山机场段先行开工。未来,该项目将成为新一代空铁枢纽,有效支持城市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与位于西部的杭州云城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杭州“两翼”齐飞之势。
十五年奋楫逐梦,十五年春华秋实。杭州都市圈交通升级的每一步,都已成为时代脉动最好的注脚。将来,互联互通的都市圈还会有哪些动人故事?下个路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