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飞机,当天即可到达。但是,告别故土与家人,留在那里半年、一年,甚至更久,需要非凡的勇气。
“赤心为民寻富路,千山四处沐和风。”从历史的开疆先锋,到如今的帮扶干部,湖州帮扶铁军用激情与实干铺就的东西部协作新路,正越拓越宽、越走越新!
近年来,湖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落细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工作部署要求,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等重点领域,深化“一叶、一园、一羊、一品、一岗”五大帮扶品牌。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以来,累计落实财政帮扶资金16亿元,实施援建(帮扶)项目559个,援派挂职干部人才580名,为谱写东西部协作新篇章贡献“湖州力量”。
2018至2021年,湖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连续4年获浙江省考核最高等次。湖州市2人3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表彰,数量居全省第三位;10人6集体荣获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奖。“湖羊”本土种质资源开发减贫案例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一片叶子”的富裕画卷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杜村党员来信作出重要指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当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白茶致富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吉县把茶苗产业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携手四川青川、湖南古丈、贵州沿河和普安、雷山三省五县,推动“白叶1号”茶苗种活、种好、种出成效。
为扎实做好茶苗选育、运输和指导种植工作,推动形成了以安吉县党员干部、茶农为主体,以中茶所、浙茶集团茶叶专家为技术支撑的工作合力,全力确保“白叶1号”茶苗“种活、种好”。茶苗的起苗时间根据受捐地的种植需求来决定,装车则用竹脚手架隔出空间,一层层摆放不受压,车厢内恒温7℃左右,确保茶苗不会闷烧坏。
截至目前,安吉县累计捐赠茶苗2240万株,种植面积达6217亩,成功带动2064户6661人脱贫。2022年,采摘干茶7000余公斤,产值超过770万元,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一片叶子不仅仅带动了一群人富裕,也拉近六个因“白叶1号”而结缘县的距离。安吉县联合“白叶1号”受捐地的四川省青川县、湖南省古丈县、贵州省沿河县、普安县以及雷山县等三省五县,共同成立“白叶1号”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将茶叶带来的经济收益用于实现乡村振兴,不仅仅实现经济上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振兴,让结对地区的人民迈入了新生活。为维护联盟的日常运作,安吉农村商业银行专门捐赠了首期3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一片叶子不仅仅富了一方百姓,更让安吉和结对地区共同发展。
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今年,安吉茶农们决定,未来3年再向中西部地区捐赠3000万株“白叶1号”茶苗,建设1万亩标准茶园。
黄杜村万亩茶园观光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雄伟、厚实。上边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10个大字,行楷,透红、拙朴。如今,这10个大字在两地的接力下,愈发彰显出先富带共富的时代伟力
“一个园区”的产业联动
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有序地完成各道生产流程,生产原料和成品经过一体化的自动运输,被整齐归类存放,入目皆是绿色智能的制造生产场景……去年“拎包入驻”于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的世友木业,加快投产达产,至下半年产能逐步趋于正常,当年实现上规。
作为浙江省和四川省合作建设的首个“飞地”产业园,2019年,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开建,计划总投资18亿元,占地630亩,重点打造浙川产业合作的载体。
两地找准南浔区企业急需拓展市场和广安区急需导入先进制造业的结合点,在广安官盛新区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积极对接湖州市龙头企业入驻,探索推进“企业生产基地在广安,研发创新中心在湖州(南浔)”的发展模式。
按照“政府搭台、国企建园、民企经营、税收独享”模式建设运营产业园,由南浔城投、交投、新城集团投资为入驻企业量身定制厂房等基础设施,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前3年免租,盈利后再由企业逐步收购厂房和设备。
同时,企业以此为基地有效拓展了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如沃克斯迅达电梯落户产业园当年新增广安片区电梯订单500余台。在企业实现双赢的基础上,产业园税收全部归广安区,助推当地产业强基增效、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目前已有规上企业4家,实现工业产值3.2亿元、税收2000余万元,带动500余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4万余元。
引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等改革理念,推动广安区“放管服”改革,出台提升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率十条措施,实现项目从立项到审计结算的审批时间较以往缩短50个工作日以上,产业园从签订协议到正式开工仅100天。两地出台25条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东西部产业合作,从项目用地、厂房建设、用工支持、人才引进等环节给予扶持,如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家居等产业项目,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100万元的生产设备补助;对园区企业招用广安区脱贫人口的给予700元/人·月的用工补助。
“一头湖羊”的千里送经
“咩……”8月14日上午7时,四川省广安区白马乡石河村幸福农场内,当地村民向开义把附近运来的柠檬树枝条和杂草,分发到一个个饲料盆里,吃到“早餐”的500多头湖羊都欢快地叫出声来。
“羊粪给柠檬地施肥,柠檬枝条和杂草给湖羊作饲料,既节约成本,又低碳循环。”农场负责人游汉钟饶有兴致地介绍“秸秆—湖羊—羊粪有机肥—经果林”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湖羊来自湖州,柠檬是广安的特产,二者结合成了发展新路径。”他说。
向开义和妻子就是模式的受益者。来农场工作前,他因患有阳光性皮炎无法露天工作,收入捉襟见肘;如今,他每天在农场室内工作6个小时,一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妻子在附近的柠檬地务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美满。
2018年以来,湖州市南浔区在广安市广安区持续实施“湖羊入川”“湖羊致富”“万头湖羊奔小康”工程,3年多来,援助当地建成万头湖羊养殖基地1个、幸福农场75个,带动5000余户脱贫户持续增收,实现了“一头湖羊富一方百姓”。
2021年,在全国东西部协作培训班上公布了一批全国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其中,南浔区《发展湖羊 致富一方百姓——南浔·广安聚焦“湖羊入川”助推强村富民》入选。
自从与四川广安结对以来,南浔区将产业帮扶作为重点,把发展湖羊产业作为助推广安区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其间,两地共同建设湖羊产业园,持续实施“湖羊入川”“湖羊致富”“湖羊万户奔小康”工程,打响“广安湖羊”品牌,推动由“输血”到“造血”,实现“一只湖羊富一方百姓”。
精准帮扶,“湖羊入川”工程叩开了致富的大门。2018年起,南浔将湖羊特色优势产业与广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糠麸等饲料资源相结合,开展“湖羊入川”工程,从练市镇、双林镇等地引入优良品种,并配以种养循环生态发展模式,保证农业产业生态环保长效绿色发展。
去年9月,全国唯一一个以湖羊文化为主题的农旅融合项目的广安区“巴上草原”正式开园。该项目由南浔区交投集团和广安市广安区共同投资打造,园区占地210亩,其中82亩核心区域为万头湖羊养殖场,128亩用于建设湖羊交易集散地、科普展览馆以及“羊”文化系列游乐项目,农旅融合着力构建集养殖、生态、休闲、科普、娱乐、美食于一体的具有西部风情的产业综合体。
“一个品牌”的乡村振兴
玫瑰产业是四川省小金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县玫瑰种植面积1.32万亩,覆盖13个乡镇46个村,去年实现产值4410万元,带动3300户农户增收。可就在前两年,受疫情影响,仅靠原材料出口的小金玫瑰受到了产品滞销的巨大冲击。
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新机?作为小金对口支援县,湖州市德清县送来了一场场“及时雨”。拓宽销售渠道和延伸产业链“两条腿”走路。在德清援川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国内口腔漱口水巨头小阔科技(参半品牌)和金山玫瑰公司牵手合作,开发玫瑰漱口水,半年不到时间,销售实现3000多万元;牵线合作国际香精知名企业芬美意公司完善产品国际标准和合作试种甜菊叶新产品……
近年来,湖州集中培育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围绕“一县一品”“一村一特”,帮助对口地区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和物流等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网红经济等“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帮助对口地区打造1至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带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
一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依托政采云“乡村振兴馆”,支持鼓励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食堂和职工福利采购对口地区农副产品。扎实推进消费帮扶“三专”(专馆、专柜、专区)建设。支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对于与对口地区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1年以上产销对接合作关系,且年销售对口地区农特产品达到一定销售额的湖州企业,给予相应财政补贴。
二是打造线下展销平台。邀请对口地区农产品生产供销企业参加第二届湖州商品交易会暨2021湖州市推进“共同富裕”供销大联展。安吉县在余村村建立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共建馆。德清县在德力8小时超市设立小金农特产品专馆。
三是线上线下助推消费。通过直播带销、网络营销、爱心帮销等线上线下消费帮扶模式,去年帮助四川对口地区销售农特产品1.97亿元。如举办“爱心聚力,消费帮扶”湖州市对口地区特色农产品直播专场活动,5场直播累积观看人数达百万人次,销售额近300万元;南浔区举办共“浔”共富消费帮扶大型公益直播宣介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达530万元;安吉县开展首届“共同富裕帮帮节”公益直播带货活动等。
“一份职业”的幸福洋溢
这几天,随着一批围腰产品出产,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七盘沟村的来料加工总部车间的员工格外喜悦。车间负责人说,这是员工依托湖州援助的智能化设备独立设计完成的产品。
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在汶川县,像这样的来料加工车间有37个。在湖州援川干部的帮扶下,这些车间实现了从员工、设备到管理方式的蜕变。目前,汶川来料加工车间有工人1500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占近两成,产品加工费提高了近一倍,收入最高的员工能有8000元一个月。
近年来,湖州与对口地区建立完善劳务协作机制,扎实推进招聘平台信息化建设,建立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数据库,做好劳务输送精准对接。通过线上线下招工方式,有序组织引导对口地区脱贫劳务人员来湖就业。实施稳岗就业激励扶持政策,对来湖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对口地区脱贫劳务人员,继续实施交通、就业、探亲、租房和培训鉴定等相关补助政策。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精准培训,搭建“以工代培”实训基地,免费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对口地区脱贫劳务人员就业能力。
一是完善就业激励政策。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州市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稳定就业的通知》,继续落实交通、就业、探亲、培训和租房等补贴政策。去年面向对口地区172名脱贫劳务人员发放就业补贴143.2万元。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61期,帮助培训农村劳动力3482人次,其中培训脱贫人口1756人次。
二是强化转移就业对接。畅通四川阿坝州等新增结对地区劳务协作渠道,在小金县、汶川县设立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站。完善劳务转移就业信息对接机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及网络招聘活动37场次,实现签订就业意向协议570人。帮助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到东部结对省份就业13837人,其中脱贫人口1310人;帮助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省内就近就业3554人,帮助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到其他地区就业2150人;吸纳对口地区农村学生到湖州就读职业学校296人。
三是援建车间稳定就业。截至目前,我市在对口地区援建帮扶车间6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162人,其中脱贫人口就业466人。如长兴县帮助汶川县来料加工车间总部,成功对接湖州东泰服饰每年10万件儿童罩衣原料加工业务,目前首批2万件已批量生产,盘活汶川县水磨、绵虒等5个车间;同时拓展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户外帐篷业务在总部车间进行试生产,将分发到各个车间进行批量生产。
回首过去,成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下一步,湖州将进一步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要求,全力构建东西部协作“新格局”、努力打造东西部协作“金名片”、奋力谱写东西部协作“新篇章”。
东西一家亲,携手谋振兴。湖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真情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作风,东西部协作事业一定能不断结出硕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