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青天一轮月,三更雪浪太湖春。3月4日上午,随着湖州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胜利闭幕,湖州市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回首“十三五”,湖州已交出优秀答卷。展望“十四五”,2021政府工作重点披露湖州“雄心”。
随着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城市“价值链”规模效应初显。2020全球阴霾中的湖州紧守“浙江北大门”,为疫后长三角产能恢复、中国经济发动机重启踩下“脚底板油”。 过去6000年,全球城市体系历经20余次全球性瓦解和重塑,伴随而来的是全球城市“价值链”的重构。作为新兴增长节点,重估湖州,已不再是湖州人的“家事”。
1“嵌入”长三角:价值链整合
“湖州确实适合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像我这样的电子信息产业类企业的创业发展。” 5年前姚晓武只知道安吉“是杭州边上的一个县城”。今天,他为自己选择在湖州开启事业“感到庆幸”。短短5年,他创办的“亚能”已成为国内电动工业车辆充电装备领域产销量排名第一名。 姚晓武的选择并非个案。
2020年4月2日湖州市出台《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发布仅两个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就达到162个,总投资1376亿元,分别增长50%和281%。
“十三五”以来,湖州创新引领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39%提高到2.9%左右,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居全省第3位,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随着一线城市的溢出效应,经济要素交互更加自由与频繁。湖州已在泛太湖经济圈中“出圈”,成功跻身长三角城市价值链。 “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最早在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 它是对增加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实用性或价值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的描述,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现代企业竞争不再来自单一环节,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同样,城市作为人为驱动的“超巨型企业”,其内部运营、外部竞争、全球定位,实际也是城市价值链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今天湖州城市价值标的,也是来自整个城市“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 依托长三角深度一体化,以及沪苏湖高铁、商合杭高铁等大交通升级,湖州成功将自己“嵌入”长三角重要城市价值链:到上海30分钟、到杭州20分钟、到南京40分钟、到合肥1小时。通过打造“轨道上的湖州”,同时享有几个同城化都市圈红利,就是湖州在长三角城市“价值链”上主动进行的整合管理。
“传统区域格局下,各城市之间是邻里关系。一体化的背景下,将升级为‘队友关系’。”湖州市市长王纲在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城市路演中,将长三角比喻成一支球队。湖州要与兄弟城市“同场共进球得分、一起赢得世界杯”。 湖州,可畏。
2新兴“增长极”:寻求投资边际效应最大化
这个春节,景春美过得和之前不太一样。 “春节前电梯就装好了。今年亲戚朋友来家里方便多了,搬年货轻松不少。” 作为在吴兴区星海名城小区业主,她成了加装电梯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像景春美这样告别“爬楼难”的家庭,去年湖州共有500多户。 作为2020年湖州民生实事中的一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湖州着力解决百姓身边“关键小事”的缩影。
新生代人才从“择业”到“择城”,倒逼城市从“居住”到“宜居”。作为独立有机单元,城市内部的良性循环,也是内部价值链的整合。2021年,面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首场大考,湖州交出了“十张优秀答卷”。
实施创新首位战略,融入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全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交出了创新驱动优秀答卷。 紧扣绿色智造,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行“链长制”,推进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交出了产业发展优秀答卷。
拍摄:张锦国
狠抓项目质效,坚持需求侧与供给侧双轮驱动,打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以更高质量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交出了扩大内需优秀答卷。 融入开放战略,全方位融入重大战略,促进区域经济高效率循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交出了畅通循环优秀答卷。 坚持示范引领,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国家生态文明区县创建力度,全域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交出了生态文明优秀答卷。
拍摄:石红岩
突出数字赋能,聚焦整体智治,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数字化改革,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交出深化改革优秀答卷。 优化空间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交出了城乡发展优秀答卷。此外,平安建设、民生改善和政府自身建设,也作为重点工作交出了优秀答卷。 “小个子”迸发大能量,湖州正在转换角色,力图以主力担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兴“增长极”的潜力不可小觑。 “增长极(Growth Pole)”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提出,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描述为增长极。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3.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7%和6.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和7% 。
“湖九条”发力,2020年全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521个、竣工投产357个,分别增长37.5%和48.1%。省市县长项目达到36个,落地率居全省第2位。
资深媒体人秦朔表示,长三角是中国有机联系最强、资源流动最好的经济高地,而湖州是这个高地里相对有成本优势的一个洼地,所以从投资角度而言,投资边际回报率最高。 “未来十年是决定中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十年,长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主引擎’”。 湖州作为最后入场机会,留给人们的时间不多了。
3重估湖州:不仅是湖州人的“家事”
作为潜力新兴“增长极”,湖州正为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价值链”中的“集体升值”发挥作为。 据报道,为推动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湖州市围绕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组织开展了“千名海外赤子云归来”系列对接洽谈活动。活动紧扣湖州数字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陆续举办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英法德、“一带一路”国家等12场次专场活动。“一个庞大群体的共识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也需要脉冲式事件的驱动。”当真正的趋势形成,重估湖州的价值,不再仅仅囿于“湖人”的“家事”,而是事关长三角乃至中国“一荣共荣”的所有经济创造者与社会生活参与者。
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 报告显示,中国整体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城市在SDG11方面的平均得分为0.695, 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万亿俱乐部成员”——杭州、南京、无锡、合肥,狂揽四席。搭乘长三角一体化浩荡东风,地处万亿俱乐部之间的湖州想象空间无限。过去6000年,由枢纽、门户和节点构成的全球城市体系,经历了20余次全球性瓦解和重塑。伴随演化而来的,是全球城市价值链体系的重构。 百年变局之下,湖州期待价值回归。在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下,湖州山水资源、文化底蕴与创新元素将被深度融合。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导向,招商引才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迭代升级之下,大批高质量项目、高层次人才将向湖州集聚。 2020,世界重新认识中国。2021,中国重新认识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