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湖州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唯一的“生态+电力”示范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深刻把握能源低碳绿色发展新趋势,以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为契机,联合江苏省无锡市、安徽省宣城市,打破传统的省域电网管理界限,在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开放共享、服务合作共赢、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绿色低碳发展。
电力网架“手拉手” 为区域发展提供驱动力 湖州联合安徽宣城、江苏无锡编制并发布首个长三角一体化高弹性配电网规划,覆盖长兴、安吉、宜兴、广德、宁国五个县(市),服务常住用电人口320万人,实现跨省交换电力负荷,极大提升浙苏皖三省交界区域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建成投运浙皖首条配电网跨省互联线路,稳步推进35千伏及以下电网互联,全面建成投产长兴至广德、安吉至宁国、安吉至广德等跨省配网联络线路,实现跨省交界区域电网“互联互通、互济互保、互供互备”。与宣城供电公司、广德供电公司、长兴供电公司、长广配售电公司等单位签署长三角一体化五方调度运行协议,实现区域内线路联合调度。 涉电业务“异地办” 为区域发展提供加速度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联合苏皖两省相邻市县公司,共推云上营业厅,设立跨省用电业务办理服务先行区,共同推进客户办电资料互认,实现跨省企业就近掌上办电,缩短客户送电时间15个工作日,真正实现供电服务“一次都不跑”。加强跨省联络线路互供电量电价形成机制研究,推动出台互供电量电费结算办法,简化结算标准、工作流程等。实施应急联防联动,建立抢修人员、备品物资互备互济机制,推动实现电费结算、运维服务等方面同质化管理。 能源利用“清洁化” 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 率先启动湖州“生态+电力”示范城市低碳发展机制,发布《长三角能源互联绿色发展城市倡议》。发起成立长三角生态能源碳汇基金,累计收到江浙沪皖等地139笔捐赠款,合计12.64亿元。编制发布《长三角生态能源统一碳市场价值实现白皮书》。会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积极推进长三角碳市场一体化,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标准互通互认,对接打通长三角环境权益市场,制定长三角各城市参与碳市场2021至2023生态能源价值实现工作计划路线图。 能源发展“谋新局” 为区域发展探索新模式 扩展特高压廊道运维方式,联合安徽和江苏有关单位成立长三角一体化湖锡宣特高压输电联盟,编制完成《长三角一体化湖锡宣输电联盟章程》,提升特高压输电线路精益化管理水平,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特高压能源互联安全发展。与安徽国网宣城供电公司、上海电力大学成立长三角生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从技术、资源、机制、模式等多维度推动区域能源发展规划研究。共建电动汽车充电、乡村电气化等“大数据库”,联合开展数据关联分析,持续完善车联网服务,强化重要电力设施联防联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合力构建互利共赢的数字化能源新生态。
经验启示
基础设施互联是基础 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规划编制推进小组和工作小组,深入分析三市电网规划标准差异和资源要素,衔接城乡功能布局等规划,统一示范区电网规划标准,共同编制《长三角一体化能源互联先行示范区高弹性电网规划》。 营商服务联通是纽带 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跨省跨界的一体化办电服务机制,实现区域营商环境优化一体化。三地供电公司着力打通数据壁垒,以畅通的“数据池”实现“一站式服务”。 资源信息共享是桥梁 明确省际电网一体化调度机制,打造“数据一个源、电网一张图、业务一条线”电力生态链。完善调度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构建电网一张图,实现三地调度界面业务协同共享。联合国网江苏省检修公司、国网安徽电力送变电运检分公司组建长三角特高压输电红色联盟,共同推广人机协同巡检。在抢修人员、备品物资等方面推进应急联动。 能源生态转型是方向 成立生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标准统一,完善电动汽车车联网和长江流域绿色岸电云网建设,同步考虑山区小水电、分布式居民光伏等清洁能源消纳,以及山区旅游集散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站、综合供能站、移动式储能等规划建设,实现“网-源-荷-储-充”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