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橘绿,稻浪金黄,正值一年丰收时节。今日湖州,褪去昔日面貌,正崛起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处处焕发光彩。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区域“一级三区一高地”的重要战略定位。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总书记的嘱托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当前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湖州意识到,这是重估自身价值的好时机。
三年来,湖州抓住难得的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突出交通、产业、科创、民生等重点领域,掀起了产业招引、平台搭建、交通建设、创新支持等方面的探索浪潮,在长三角一体化三周年之际书写了一份“湖州路径”的答卷。
湖州,正在一体化的浪潮中迸发大能量。
平台崛起擘画崭新布局
11月6日,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长合区”)批复设立的消息,迅速让湖州成为焦点。11月19日,长合区揭牌,象征湖州又一个高能级战略平台崛起。
长合区诞生与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紧密相连。2020年,我市利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召开契机,发起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的号召,并签订《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个以产业合作为主题的跨区域协同平台,就此开始酝酿。
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发布实施长合区总体规划、支持片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等,组建管委会进行实体化运作,超前吹响项目招引冲锋号,实现项目引进量质并提。截至目前,项目引进共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9个,其中5至50亿元项目17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288.3亿元,主导产业占比高达85.7%,以创世纪机床等项目为龙头的产业链招商集聚效应初步呈现。
承接长三角产业溢出红利,长合区将与辐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东西呼应,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范样本。
我市另一个高能级战略平台南太湖新区,是我省大湾区建设首批四大新区之一,成立两年已硕果累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已加速集聚,数字经济中主攻信创产业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生命健康产业集聚了230余家相关企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当下,长东片区作为新区的“先行区”“首战区”,南太湖CBD、天能新能源科创中心、太湖总部商务园等重大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特色彰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除两大主平台、主战场外,毗邻杭州市的德清,紧挨嘉兴的南浔也开启奔跑模式,拥抱长三角队友城市。
今年,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率先启动。两地共同编制印发《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和《嘉湖一体化重点项目(事项)2021年度推进计划》并扎实推进。
南浔区练市镇水口村村民倪永章笑称,自从家门口有了直达嘉兴桐乡的145公交车后,走亲访友更频繁了。开通花林至乌镇的跨市公交车是南浔交通部门推进嘉湖一体化发展的首个交通行动。先行区还引进健康产业、数字经济、绿色智造等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超172亿元;186项民生高频事项实现嘉湖两地通办;水环境联防联治联控解决跨界污染问题10余个……
德清相关区块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杭又迈出战略性一步。今年,德清通航智造小镇的德清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通过验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德清片区管委会挂牌成立。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球“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策源地。
项目招引壮大产业发展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湖州深知自身产业体量不大,便铆足劲、下功夫突破这一瓶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后,湖州结合自身实际,将目光聚焦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强化项目的“双进双产”上。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专门编制四本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全国范围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招商地图。对招商人员开展产业培训,培训到乡镇层面,这也为招商人员精准招商带来信心。
湖州成立驻上海全球招商中心,开展强链延链补链和“一局长一项目”精准合作专项行动后。公尺轴承回转支承项目,纵目科技(湖州)年产车用雷达270万套、车用ECU中央控制器70万套项目落户南太湖新区;精星物流高端物流设备生产制造项目、世仓智能年产10万吨自动化仓储框架项目落户吴兴;鼎旭科技年产2000套智能制造装备项目落户南浔……
截至目前,我市7个“飞地”入选省经信厅第一批省级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名单,数量列为全省第一。驻外“飞地”的设立,既为我市精准招商系统赋能,也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大城市人才、研发机构集聚的优势,不断解决我市企业研发设计、创新人才短板,不断推动创新成果项目在我市产业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这些“飞地”中,有6个位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已累计引入市级以上人才总数达124个,专利及著作权数215项。安吉-上海两山双创园自设立以来,以交大、华师大等高校的科研成果为依托,不断支撑安吉骨干企业创新研发,累计引入有效发明专利数32项。
如今,一批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湖州这片发展的热土上开花结果。2019年以来,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1500个,成功招引三一、合丰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一批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的项目更是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视。据统计,我市19个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21个项目列入省“十四五”时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计划,14个项目列入2021年省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单子。
创新要素赋能实力提升
进入新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0月29日,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名单公布,长兴新能源高新区榜上有名。
自湖州参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后,便深知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这期间,全力引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来湖共建企业研发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载体。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项新材料“卡脖子”技术难题搁置已久。在吴兴区的牵线搭桥和靠前服务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正东受聘成为太湖实验室新材料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并计划长期驻该企指导,通过重大技术攻关,深度推进高参数先进核电、火电关键材料及部件的国产化。
太湖实验室去年启动谋划以来,已携手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钱塘科技创新中心、乌克兰国立冶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湖州创业发展。
在搭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平台方面,我市引进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共建莫干山实验室等平台,旨在聚焦重点产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全面融合,更好地促进企业创新、产业转型。
我市依托“南太湖”系列引才工程,积极引进创新人才资源,仅今年前三季度新引进大学生9.7万名,引进高校、科研机构来湖合作共建创新载体21家,揭牌成立全省首家科技发展集团,为创新人才提供最优的服务。
科技创新是推动未来发展、提高战略定位的重要保障,是赢得区域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湖州与无锡等环太湖“两区六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同时积极举办2021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暨首届度假博览会、2021长三角老字号品牌合作高峰论坛等一批重大合作交流活动,不断扩大湖州区域影响。
交通枢纽连接队友门户 11月15日下午,伴随着最后一米的掘进完成,沪苏湖铁路全线唯一一个隧道——道场山隧道提前49天贯通,标志着沪苏湖铁路架梁主通道打通。 “以后到上海只需要30分钟,方便得很。”湖州老百姓对正在建设的沪苏湖铁路寄予厚望。2020年6月5日,沪苏湖铁路湖州段先行开工,随后全线首个连续梁零号块和首孔箱梁先后在湖州段浇筑和架设,推进速度居两省一市首位。 另一条湖杭铁路创出了 “亚运速度”。9月8日,湖杭铁路余杭特大桥跨东苕溪(70+125+70)米连续梁顺利合龙,标志着湖杭铁路湖州段全线贯通。当下,湖杭铁路湖杭高铁湖州段完成投资45.3亿元,正有序进行架梁工程,计划在明年亚运会前通车。 随着宁杭铁路、商合杭铁路和在建的沪苏湖铁路铺开湖州轨道交通的框架,湖州的十字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之前,受限于高铁等交通设施不够畅通,湖州的区位优势并未得到完全的释放。因而在环太湖区域中,太湖南岸发展相对较慢。”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认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湖州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激发,后发优势也将愈发明显。 前不久,《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发布,宁杭高铁二通道等9个项目纳入其中。杭德城际、如通苏湖城际湖州段加速项目前期,近期有望开工。未来,湖州将是唯一一个到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均在1小时以内的高铁枢纽城市,同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所有区县高铁站全覆盖的地级市。
除此之外,湖州织密高速路网,湖杭高速公路、苏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宁杭高速改扩建、杭州绕城西复线等项目完工投用,申嘉湖高速孝源至唐舍段即将建成。截至目前,湖州高速公路网密度已达7.2公里/百平方公里,由全省第四跃居第二。
作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湖州在加速构建“四横四纵”江海河联运航道网络。“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建设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多式联运型枢纽、安吉数字物流港项目,续建中国物流(安吉)现代物流园,开工建设南浔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项目。
未来,湖州将最大化发挥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地理优势,成为连接长三角南北两翼和东中部的重要枢纽节点。
优质服务打造美好双城 “湖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距苏州、上海等长三角城市车程在2小时以内。湖州创业环境好,我们的项目落地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至格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7月,至格科技看重湖州的潜力与优势,成立后便落户南太湖精英计划产业园内,专注于AR光学显示模组及衍射光栅的研发和量产。 伴随着项目落户,企业享受了一系列的政策补贴。为了招项目、引人才,湖州出台“湖九条”,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全面掀起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才大热潮。其中建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绿色产业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排100亿元财政资金奖励重大项目落地达产,安排2亿元资金奖励招商引才组织和个人。 11月17日下午,浙江正轩精密零部件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女士领到长合区在承接事权下放后发出的首张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原本项目开工前的繁琐程序,如今在短时间内完成。 “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是湖州打出的新口号。近年来,湖州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长三角一体化能源互联先行区跨省用电业务异地办理,开展长三角区域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一站式办理改革试点,赢得点赞。 与此同时,一批民众关注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事项在湖加速落地,市中心医院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开工建设,医保异地就医门诊结算在浙江率先实现长三角地区全覆盖;湖州师院求真学院转设湖州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开工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实验中学竣工、一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引进项目加快建设。
在长三角的浪潮中,湖州砥砺奋进、乘风破浪,正在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