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从东海之滨的鱼米之乡,到西南腹地的巴山蜀水,滚滚长江水把浙江和四川紧紧相连。一个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党中央重大决策,更将两地命运牢牢相扣,实现了20多年的“山海结盟”。 浙江省湖州市多年来与四川省凉山州、广元市、广安市等地结对牵手,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取得重大进展。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产业协作到干部培训,湖州与凉山广元广安三地形成了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携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共同走向全面小康。 “过去红薯藤卖不到钱只能烂在地里,现在羊圈修起来,红薯藤两个星期能卖到四五百元。”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方寨村贫困户唐再万,由于身体原因没办法外出务工,2019年“湖羊入川”以来,他每天都会给湖羊基地提供红薯藤、干稻草等饲料。看着腰包越来越鼓,唐再万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 湖羊是湖州特有的地方畜禽品种。2018年4月,湖州和广安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帮扶关系。广安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糠麸等优质饲料资源,具有饲养湖羊的天然优势,湖州在广安建设首个“湖羊入川”试验基地。通过种养循环生态发展模式,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目前,四川广安、广元建成湖羊养殖基地6个,正在配套引进成品羊屠宰、饲料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逐步建立起湖羊从养殖到加工、销售以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产业链。同时,在湖羊养殖基地建设农旅融合项目,规划建设以湖羊科普馆、采摘基地、现代牧场、观光休闲为内容的主题乐园,发展乡村旅游。 “支援项目要与当地需求、产业基础相匹配。”湖州市人民政府区域合作交流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湖羊模式”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以点带面、不断推广,在当地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结对帮扶中,湖州市为四川凉山广安广元等地“量身打造”帮扶行动方案,细化到每个村镇、每个项目,确保帮扶方案接地气出效果。

走进大凉山腹地,白墙灰瓦的彝家新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处川滇边陲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州市德清县的农业专家姚军华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条件好,具备种植茭白的良好自然条件。 姚军华在会理租下600亩茭白地,引进了德清的品种种植,大获成功。他还与当地政府和村集体合作,采取订单合同保底价收购方式,承诺收购村民引种的茭白。在他的带动下,会理茭白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为当地村民增收上亿元。 在位于广安市官盛新区的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广安沃克斯电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海龙正带着工人在厂房里调试设备。2018年,湖州市南浔区在广安建立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规划面积500亩,计划总投资15亿元。产业园创新国企引导民企发展模式,由南浔国有平台分别对接南浔区龙头民营企业,采取民企定制、先租后转等模式共建产业园,实现企业“拎包入驻”。 2019年3月,产业园开建。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广安沃克斯电梯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园区的企业,也是首家即将投产的企业,项目总投资3.8亿元,投产后将实现年纳税额1000万元以上。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

南浔·广安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沃克斯电梯项目内景。
远在西安打工的葛敏不久前回到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老家。她家是贫困户,她的打工工资是全家主要收入来源,自从家里的15亩地种上白茶后,她的想法改变了,“15亩白茶如果种好了,赚到的钱肯定比打工多”。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2018年10月起,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的“白叶一号”扶贫茶苗,分两批长途跋涉来到青川县。如今,54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千里之路真扶贫,水到渠成扶真贫。”湖州市吴兴区以水利援建工作为突破口,投入1300万元,通过茶园高效节水灌溉、小流域山洪防治等工程建设,精准扶贫对口支援。截至2019年3月,青川县1517亩茶园已实行高效灌溉,带动3230人脱贫增收。 产业帮扶,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广元,茶叶栽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受品种、技术、加工等因素制约,群众不愿栽、不想管的现象突出。 “广元发展有好资源,种茶有前途,能种出名优茶!”浙江省科技特派员白堃元来到广元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土地上,从种茶、采茶到加工、包装各环节技术倾囊相授。他还开办免费培训班,自掏腰包为茶农印制培训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以茶兴农”在广元成为现实。目前,广元建设茶园总面积近50万亩,年产茶1.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近50亿元。 “龙安柚”是广安区农业的明星产品。广安区目前已在20多个乡镇种植龙安柚24.5万亩,建成龙安柚现代产业基地8个,年产龙安柚22.5万吨。“今年将整合596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实施龙安柚提质扩面和深加工扶贫项目。”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钧说,2019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龙安柚等农副产品走进了湖州市南浔区,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 2020年9月8日,吴兴区织里镇对口支援青川县凉水镇“扶贫(培训)车间”项目第二期学员毕业典礼暨第三期学员开班仪式在青川县举行。学员在获得专业技能后,既可以就近就业,也可以到织里镇童装生产企业就业,享受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奖励政策。 由湖州大家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运营的“织里童装”扶贫车间项目旨在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项目专门开设服装加工、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开展为期3年的培训。培训期间提供免费食宿,发放生活补助。 入村现场教学、“一对一”互学、“夜学堂”交流……2018年以来,湖州市长兴县举办“扶贫协作”村书记培训班,长兴县干部和凉山州木里县的村党组织书记同吃、同住,结对交流“致富增收”经验,探索出一条跨地区联动的新路子。 木里县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交界处,河流深切、山高谷深。不少村民活了半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脱贫攻坚好比登山,越到半山越艰难。”这些年,长兴县挂职木里干部李志云亲眼看见,一些贫困村帮而不富,一些扶贫项目扶而不起,“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还需把村干部和村民的志气扶起来、信心提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只有村干部思路理清了、能力提升了、素质增强了,各项事业才能兴旺起来。”长兴县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唐慧明介绍,长兴县主动谋划,将“村书记培训”列入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协作工程重点内容,联合木里县连续3年举办“脱贫协作”村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开展“体验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 6月底,浙江梅雨未霁,长兴县又一次迎来远方的客人。第一天专题讲座上,听说当地农业园区既能自动化育苗、立体式栽培,也能进行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时,木里县列瓦乡列瓦村党支部书记马伍打和同伴们感觉很新奇。跟着各自结对村的村干部入村实践时,听说长兴县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有100万元时,马伍打又瞪大了眼。 一番考察学习,让马伍打茅塞顿开。他在手机备忘录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了志气和信念,再大的困难都不难,再高的山都能翻越,美好生活指日可待。”一回到家乡,他便风风火火行动起来。 3年来,长兴县和木里县两地累计开展村干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3届102个课时,协助木里县培训村干部47人、农村致富带头人170余人,涉及该县54个行政村,占该县行政村数量超1/3,接受培训的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种养殖经济,共培育羊肚菌种植、野生蜂蜜加工、电子商务销售等12个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累计帮助478名群众增收300万元,其中为2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60万元。 “帮扶协作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为建设全面小康增添活力。”木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德宏说,通过培训,干部转观念、拓思路、强本领,激活了当地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吴凡明
按照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统一部署安排,自1996年起,浙江省湖州市与四川省凉山、广元、广安三地开展对口支援与扶贫协作。湖州与四川三地携手合作,坚持高标准推进,高质量交卷,发挥各自优势,扎实推进生态互惠、产业互通、平台互融、人才互育、成果互享,奋力在扶贫协作中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 湖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决扛起浙江省委赋予的“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重大使命,持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湖州以主力主角的姿态全方位融入开放合作战略,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和山海协作,主动扛起扶贫协作示范样本的责任担当。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光荣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扶贫协作工作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与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地区全方位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成果,聚焦精准扶贫,创新帮扶举措,坚持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全力助推对口支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政治担当贯穿在具体行动之中。 湖州以绿色产业、绿色金融为支撑,构建起资金支持、产业扶贫、劳务协作、营销协作、社会帮扶、人才培训、干部互派等全方位精准帮扶方式。在资金支持方面,除直接资助外,主要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产业为主;在产业协作方面,紧密结合各县产业特点,着力培育生态产业;在劳务协作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以云平台开展网络招聘,设立转移就业服务站,建立健全劳务输转机制;在人才协作方面,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常态化干部联训机制,深入推动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交流;在社会帮扶方面,深入开展镇镇村村校校、“万企帮万村”等结对帮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以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全方位扶贫帮扶。

位于四川省广安临港经开区的南浔·广安产业园。张国盛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的题中之义。创新模式是实现扶贫协作工作落实责任、显出成效的重要途径。湖州与四川三地坚持问题导向,集聚智慧,讲求实效,共同破解难题,携手探索符合双方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协作新模式,激发湖州与四川三地对口合作新活力。 湖州市吴兴区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以十大工程为引领,探索形成了基地共建、主体共育、科技共创、营销共促、成果共享的“五共”模式,助力湖州吴兴区与青川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县创建;南浔与广安两地合作探索“三产联动”“国企引领”协作扶贫模式。湖州与四川三地合作探索“车间联盟”等运作模式,开展“数字生活新消费”推动形成特色产业与电商直播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一系列创新合作模式的推广,成为“造血式”扶贫帮扶新动力,助推双方协作再上新台阶。 湖州与四川三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双方产业优势,以特色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产业园建设,携手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样板。 结合双方特色优势,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工程,打造养殖基地、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和幸福农场。安吉县在青川县开展“白茶一号”项目合作,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佳话;南浔与广安开展“湖羊入川”“鱼跑道”项目合作,形成种植、养殖循环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以“浔栖江南度假区”农旅结合项目为示范,引领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产业园建设为平台带动制造业发展。找准湖州企业急需拓展市场与四川三地急需导入制造业的结合点,投资兴建产业园,为企业进驻提供平台,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家居等产业,成功推动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板块向西部梯度转移。 积极实施劳务协作项目,开展劳务协作“云招聘”专列活动,建立“劳务经纪人”队伍。通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合作,真正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湖州市医疗专家与四川青川县医生进行远程疑难重症病例会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构建扶贫协作的长效机制,就要把东西部地区各类生产要素、社会保障等方面有机整合,建立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互补,城乡互促,促进东部地区先进生产要素流向西部地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无论是“湖羊入川”“鱼跑道”等特色农业项目,还是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建设,都是找准市场需求后实现的两地间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调动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中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性,湖州与四川三地实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国企建厂+民企定制+先租后转”“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等市场化运营模式,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推动“川货出川”,促进西部地区特色资源向东部地区流动。 激活对口帮扶内生动力,多途径帮扶四川三地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湖州积极开展“三技三严”“远程会诊系统”等致富带头人、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转移就业服务站、基地技能实践学习等“以工代培”就业平台,开展就业培训。通过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增强贫困人口融入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湖州市长兴县到四川木里县协助脱贫的“第二书记”现场查看植物种植情况。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思想观念首先应从干部抓起。湖州与四川三地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等方式,重点开展村党支部(委)书记培训,建立常态化联训机制。下派一批“观念新、思路活、技术强、作风硬”的党政干部,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自结对帮扶以来,湖州市与四川三地开展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变主管部门“唱独角戏”为全社会“同台唱戏”,为当地锻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引领,开展“走亲连心回访”,以实地查看、走访村民、经验传授、脱贫夜聊等形式,让两地结对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为结对村完成脱贫攻坚微心愿,引导贫困人口摒弃陈规陋习,强化其脱贫信心。打造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直通车,在结对支援基础教育的同时,组织贫困家庭适龄孩子跨地区就读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思想引领与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相结合。
2783460-51924-321-对口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