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初夏时,长三角地区生机盎然。5月26日至27日,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上,湖州、无锡等环太湖城市签约并启动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与此同时,今年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浙江分会场设在湖州,我市的“水韵湖城”太湖流域湖溇河漾水生态系统项目在现场吹响开工号角,湖州元素再次在长三角大舞台上闪耀。
去年6 月,湖州高质量承办2020 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后,抢抓区域影响加速提升的势头,紧盯“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扎实开展“开放合作突破年”和“开放融合争先战”活动,聚焦融入长三角新发展格局,聚力打造区域合作重大平台,突出交通、产业、科创、民生等重点领域,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并获得省政府2020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效明显的督查激励。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湖州加速融入区域新发展格局,在美丽的南太湖之滨奏响一曲以开放与合作为主题的乐章。
西山漾湿地公园
“轨道上的湖州”再加速
这几天,湖州铁路施工现场频频传来节点完成的消息,沪苏湖铁路湖州段成功浇筑全线第一个连续梁0号块,标志着沪苏湖铁路已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湖杭高铁站前Ⅱ标段新凤凰山隧道顺利贯通,象征着湖杭铁路湖州段隧道群全部贯通,预示着离项目在亚运会前通车的目标又迈进了重要一步。
这两条在建铁路正是建设“轨道上的湖州”的生动展示。同期,杭德城际铁路、如通苏湖城际湖州段等项目在加速推进前期工作,盐泰锡宜至湖州高铁、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项目在深化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已完成《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规划)》主报告及相关专题报告初稿编制,目前在加大力度向上申报。
湖杭高铁站前Ⅱ标段新凤凰山隧道贯通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将总体形成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届时,湖州将历史性地进入上海30分钟通勤圈,成为唯一一个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长三角“三省一市”车程在1小时内的高铁枢纽城市,“轨道上的湖州”将成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
沪苏湖铁路施工现场
大项目支撑大交通,大交通支撑大发展。以“轨道上的湖州”建设为引领,湖州围绕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枢纽、大上海都市圈的西翼门户”的目标,正在积极打造外通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掀起了一场综合交通大干快上的热潮。
目前,湖州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航道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湖杭高速公路、苏台高速公路、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申嘉湖高速公路孝源至唐舍段加快实施的步伐,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杭宁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陆续完工并投入。
翻开湖州的地图,“一横一纵”十字高铁通道在积极构建, “π”字型城际/市域轨道网络和“四横五纵”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速形成。去年全市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13亿元。今年截至4月,完成综合交通投资60亿元。以主力担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湖州,正在努力完成长三角节点城市到枢纽门户城市的华丽转身。
打造产业引育“新引擎”
去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结束后10天,湖州怀揣着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转变、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与绿色发展引领区的愿景,召开首届“湖交会”。在这次活动中,湖州晒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6天时间,2000余家企业、1万余家门店与网店参与,现场及云洽谈对接国内外客商1.1万人,带动消费超127亿元,直接冲上消费“热搜榜”。
湖州聚焦特色招商“靶向标”,积极推进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引工作,以驻上海全球招商中心为抓手,不断加强在上海、江苏等地驻点招商力度,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破题之笔。
期间,湖州深度互通长三角,主动接续科技、人文、金融等优质资源,围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寻觅一个个高端装备、智能生产、数字经济、地理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和项目。借助“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天下浙商湖州行等重大活动,去年湖州成功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45个,其中50亿以上项目17个,即使在新冠疫情不利处境下,仍逆势而上,取得突出成效。
长东片区效果图
湖州个子虽小,同样能迸发出大能量,如今湖州正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寻找新的变量。
大项目加快落地,大平台加速整合。现代化的CBD 已在长东片区崭露头角,南太湖新区不断引入一个个高端绿色产业项目;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启动实质建设,平台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提升;湖州积极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部板块,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速落地。
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示意图
“我们将以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部板块等一批重大区域合作平台为突破口,加速推进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以平台承载产业、以产业串联项目、凭项目拉动投资、靠投资带动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载体,点燃湖州发展新引擎。”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集聚创新要素“强磁场”
“浙大南太湖学者”计划日前发布,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举行线上人才招聘直播,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球的精英人才前来参加选拔。作为湖州去年新引进的地校合作平台,浙大湖州研究院已取得累累硕果。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湖州想要加速驶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离不开科技与人才。
近年来,湖州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优化环境引人才、厚植沃土育人才、暖心服务留人才,全力助推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去年疫情来势汹汹,湖州抢抓全球引才“窗口期”,重磅出台招商引才“湖九条”“人才新政4.0版”,从人才项目落地、加速、成长等实现闭环资助和全方位生活配套服务,让来湖人才印象深刻,倍感温暖。
引进科技人才的第一步是走出去积极对接。我市积极把城市名片送往名校名院名所,展现湖州丰厚的政策红利、齐全的服务配套。去年,湖州的人才平台建设实现大丰收。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太湖实验室、中乌金属新材料研究院、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产业(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纷纷落户湖州。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中国科大—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在湖州启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获批并启动了建设。
筑巢引凤后,也要固巢留凤。湖州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培优提质平台能级等方式,发挥科研平台产学研用的源头活水作用。前不久,浙大湖州研究院启动浙大百名教授专家服务湖州活动,陆续与湖州当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计划共建研发中心,在为我市人才、产业、科研的融合互助式发展方面打造一片沃壤。
湖州还建立完善“创业飞地+研究院飞地”体系,制定出台离湖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开展绩效考核,实施奖励退出动态管理机制,提升飞地人才集聚效能。目前,南浔(上海)科创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安吉生命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等飞地先后启用,全市人才飞地数量达到14个,累计入驻人才项目达126个。
南浔(上海)科创中心
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开工建设长三角人才创业港,同步签约国际人才大厦和湖州人才发展基金两个项目,启用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并列入G60科创走廊人才服务基地,在人才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感受到湖州的魅力,在此扎根成长,并在湖州的创新发展中发挥智慧与力量。
区域合作壮大“朋友圈”
湖州四周分布着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中,长三角像是一个“球队”,上海是“队长”,所有的城市都是“队员”和“队友”。盯紧“队长”,牵牢“队友”,才能抢到上场得分的机会。
湖州作为长三角城市,既要地理位置上的连通,也要发展上的赋能。近年来,湖州全面接沪融杭,深度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实现从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的华丽蝶变,推动浙北的加速崛起。与此同时,湖州先后与上海青浦、长宁,江苏吴江,安徽黄山和省内杭州、嘉兴等地及有关单位签订20余项区域一体化合作战略协议,并先后深入推进中科大、上交所、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单位的战略合作。
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就像先拥有长三角城市的朋友圈,再深入融合发展。目前,湖州正在逐步构建以接轨上海为龙头、以融入杭宁为支撑、以联通苏南为补充、以辐射皖赣为拓展,多向发力、纵横推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2021长三角老字号品牌合作高峰论坛
湖州各区县也主动出击,拥抱长三角,努力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中抢占先机。拥有美妆小镇的吴兴区,与上海市奉贤区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该小镇与东方美谷合作;依托长三角“老字号”品牌创新合作,德清县与上海金山区、杨浦区等地合作,签署品牌合作框架协议,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产业带;南浔区深化落实嘉湖一体化合作机制,协调推进交通、社保、执法等领域合作事项;长兴县与上海市闵行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吉县与苏州市吴江区签订共建“E产业园”合作协议;南太湖新区深化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共建智联产业园。
浙工大莫干山校区
湖州不仅在产业上积极融于长三角区域,更是为百姓在生活方面铺开一幅新画卷。
在医疗方面,湖州的医院与上海名院建立深度合作,4家医疗机构被纳入省内和跨省异地联网结算平台,我市146家医疗机构均实现了就医异地联网门诊、住院直接结算双向开通,湖州就此进入长三角异地就医快车道。在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浙工大莫干山校区,都选择落户湖州。在政务办理方面,我市所有区县都设立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在全市各政务大厅建立“追梦湖州”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区,开通一体化线上服务,让长三角地区群众办事“少跑趟”或“零跑趟”。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节点,湖州顺势而为、乘胜前进,围绕一体化发展,书写新篇章,奏响新乐章。